2019德州中考化学试卷题型评析
2019德州中考化学试卷题型评析
 
一.试题解析
 
《德州市二〇一九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试题》(以下称试题)是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德州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说明(化学)》以及参照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的内容而编写的。
 
试题的考查坚持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出发点,遵从《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以考查学生应掌握的化学知识为载体,旨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突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科思想与基本观念”以及“实验验证”等化学学科的特点;同时对教学中培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起到引领和指导的作用。
 
试题对《课程标准》中所涉及的一级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以及“化学与社会发展”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将“科学探究”主题要求融入到其他四个主题之中。
 
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关注科学方法的考核,注重知识点所承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测试,对全市初中化学教学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考试的考查、反馈、引领的功能。
 
今年的试题结构与2018年相同。考试时间70分钟;试题共25个小题,其中选择题16个小题(前12个小题每题2分,12—16小题每题3分,共36分);非选择题9个小题,共64分;总分值100分。试题易、中、难的题目比例分别为6∶3∶1。
 
在试题的呈现形式上力求做到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文字叙述更加简洁明了,同时更多应用了图像、表格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使得试题信息更加直观、指向性更强,便于考生阅读理解。
 
题目涉及知识内容章节跨度较大、覆盖面较广、综合性较强,体现化学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试题的载体不仅仅是化学知识简单的机械重现,而是将考生置于真实问题、实际生活情境中进行考查,目的是促使考生把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及社会热点相结合考虑问题,提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化学在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应用,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化学学科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应担负的责任。
 
考查内容遵循化学学科特点,凸现实验的基础作用,侧重学科观念在化学知识考查中的引领作用。在一定实际情境下,注重考查考生对《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核心概念与原理、常见元素与化学物质、常用化学用语、基本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等方面的掌握情况,体现知识点“宏观——微观——符号表示”三者之间的联系,同时部分题目也兼顾了初、高中部分内容的衔接,为考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奠定基础。
 
试题有“选择题”、“理解与应用”、“实验与探究”和“计算题”四个类型。其作用分别如下:
 
选择题——从基础知识的系统性考虑,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对实验现象分析处理能力;考查学生对化学观念的实际运用情况。各小题知识点在章节中的分布跨度大。
 
理解与应用——以实验、生活、生产实际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理解;考查学生应用所学化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考查学生文字阅读理解及表达能力。
 
实验与探究——考查学生对实验仪器及装置的了解情况,对实验装置及过程进行分析评价;考查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以具体实验为载体,考查学生对“科学探究”在解决化学实际问题时的应用能力;考查学生文字阅读理解及表达能力。此题内容基础性强、问题背景材料新颖,但解决问题的落点较低。
 
计算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如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溶液浓度、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等)对实际问题进行定量分析、计算的能力。计算题可理解为结合“化学知识”的“数学应用题”。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此题难度较低。
 
试题整体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试卷结构合理、趋于稳定。知识点覆盖全面,总共涉及到《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103个知识点中的90个,约占总知识点数的87.4%;试题前后编排符合“由易到难”的梯度要求,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难度。
 
2.本试题着重考查了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试题中第3、5、6、9、11、12、14、16、18题中的(4)、20、23等题目主要考查了化学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等内容;第2、7、10、13、15、22、23等题目则重点考查了实验的基本操作、原理、实验探究过程及评价。同时,试题还注重了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渗透和引领作用。试题中第1、3、19题中都涉及了热爱并尊重自然、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第4题涉及到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遵从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选择部分知识,编写考查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题目,目的是考查学生掌握、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试题中的第13、15、21、23等题目。试题选择的背景资料新颖,“陌生度”较高——问题情境“新”,问题设计难度“低”,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试题中的第8、19、23、24、25等题目。问题落点的设计,意在考察学生在学习方法、应用学科观念处理问题的能力。
 
4.试题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重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凸显了学科的基本思想和观念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试题中的多个题目,都注重考查了学生对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掌握情况;第5、6、19、23题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在物质的宏观性质、微观组成(或结构)和表示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突出了化学的学科特点;第8、9、18、19题考查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以及把所学化学知识和方法用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试题涉及的内容,力求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试题突出化学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产生的重要作用,关注化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之间的联系。
用化学学科的观念和理论处理生活、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如试题中的第9、11、17、19、24等小题重点考查了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6.本试题还充分利用了图像、表格、微观示意图、化学用语等多种形式,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同时也是考查学生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的信息处理能力。如第2、5、7、10、15、16、19、21、22、23等题目的设置。
 
二.教学建议
 
1、坚持“立德树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挖掘化学知识中所蕴含的科学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要素,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确立热爱和保护自然及自觉担负社会发展责任的价值取向,为祖国繁荣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落脚点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凸显的是“以人为本”,关注的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素养。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基本知识和能力的学习为承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学科素养,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对化学的基本观念有清晰的认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倡导以学科思想、观念指导化学教学,培养学生化学思维能力。哲学上讲: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 “什么样的观念”,就决定了“使用什么方法”。
 
教学过程中,“显性”的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但“隐性”的学科思想、观念却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探寻知识所承载的科学方法和基本观念。为此,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学科观念教育,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使学科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达到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目的,并最终形成基本的化学思维能力和观念。
 
3、重视实验,强化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教师应处理好“实验技能”与“化学实验”之间的关系。教师不仅要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及组织好学生实验,还应适当引入一些在生活、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及教学中生成的问题,设计相应的探究性实验,开展实验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应在提高学生实验的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的能力、突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彻底杜绝课堂上“讲”实验的方面作出学科担当。
 
4、紧密联系实际,关注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关注化学与社会、生产的联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社会热点或知识背景中提取信息,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领悟化学就在身边。其作用主要是:一是学生学以致用,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及时巩固所学化学知识;二是突出化学对生产、生活产生的作用,从化学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联系实际,不仅有利于深化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同时会使化学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学习、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
 
5、转变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始终要坚持“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才能学有所得,事半功倍。
 
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策略的选用也应与学生具体的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相适应,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通过学生独立学习和分组合作等教学策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养成“敢于质疑”、“擅于合作探究”的习惯。
 
6、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正确、深入的理解所学知识打好基础。语言是文字交流和文化知识传承的基础。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及交流信息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可以说阅读能力更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不妨适度增加自主阅读的机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在语言表达、阅读理解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
 
譬如,化学用语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特别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学科的学习更是尤为重要。因此,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要适度进行化学用语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准确、规范、熟练地运用相关的化学用语进行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