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2019宁波中考社会试卷命题意图
点评:2019宁波中考社会试卷命题意图
 
宁波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社会(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学科试卷,在材料选用、问题编制、形式呈现、答案评标等方面体现了浓郁的学科特色,同时遵循“以学生为中心”、“落实核心素养”、“依据课标考纲”的要求,运用相应的命题策略,使试卷呈现出以下六大特点。
 
一、源于真实素材,彰显考查内容的信度
 
本卷取材广泛,把生活素材、时政资讯、新闻报道、课本教材、社会图册、史学著作等与考点内容有机融合,用生动鲜活的案例事件、权威科学的专家解读佐证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体现试题的时代性、地方性和科学性,彰显试卷的信度。
本卷20题中有13题的材料选自国内外时政热点,如“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改革先锋”“脱欧”“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校长陪餐制度”“扫黑除恶”“垃圾分类”等,总体上看,素材选用富有时代感,地方特色鲜明。将重大时政热点话题与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巧妙联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会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特别是第16题和第20题,在聚焦“乡村振兴”和“垃圾分类”两大时政热点的同时,更关注家乡发展,引导学生以多种视角观察世界,了解国情,关心家乡。
本卷17幅图片中有10幅来自教材和图册,注重对教材素材的利用,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以教材为依据设计试题。统计图使用统计局公布的权威数据制成直观的柱状图、饼图,既立足学生基础,又体现了试卷命制的科学严谨。
 
二、合理设置问题,增强学业评价的效度
 
试题命制过程中,通过问题的合理设置,有效挖掘材料与知识之间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使理论知识与试题素材深度融合、有机统一,进而提升试题命制的效度与质量。
本卷知识覆盖面广,涉及近45个考点条目,体现了学业考试以学业评价为主,兼顾选拔甄别功能的特点。一方面,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特别重视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如“中国的地形、气候的主要特点”“丝绸之路概况”“宋元科技成就”“洋务运动”“一国两制”“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生命意义”“法律的作用”“犯罪特征”“宪法”“厉行法治”“总体国家安全观”“社会主义民主”“文化价值”“创新”等;另一方面,合理设置问题和答案的梯度,从“了解、理解、运用”三级目标层次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归纳提炼能力、迁移运用能力等,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如第16题,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维度设问,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第一问读柱状图,直观地指出横坎头村发生的变化,考查学生对象基本特征的描述能力,属容易题;第二问读村核心区域平面图,将图中读取的直观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把握内在逻辑后进行合理的分析、推理,并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新情境中来概括横坎头村振兴的原因,属较难题。第三问从“富裕、文明、宜居”三个目标提出具体措施,设问指向明确,答案开放,要求学生能联系社会、生活及本人实际,发表独到见解,属稍难题。
 
三、整合学科素材,关注考查内容的跨度
 
综合性是社会学科的课程性质。本试卷涉及《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和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等内容,涉及面广泛,内涵丰富。试卷既注重学科内的整合,又注重跨学科的整合;既注重考点知识体系的整合,又注重学科能力运用的整合,充分体现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以18题为例,以“百年京张”这一中国铁路的发展史为脉络,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设置了四个问题,综合考查了地理、历史、国情、道德等方面的内容。第一问基于《京张铁路工程图》中蕴含的多种地理信息考查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第二问基于历史事件的关键信息,挖掘历史事件之间蕴含的内在联系;第三、四问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分析、提炼、整合的能力,明白科技创新、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本卷地理部分注重区域地理要素的联系性、综合性,如第4、5题通过气温降水柱状图综合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第16题是地理和国情跨学科的综合分析运用。历史部分注重对史料阅读、历史趋势等学科内综合内容的考查,如第9、17题整合多幅历史图片厘清历史知识脉络,着重培养“历史理解”“历史评判”“历史认同”等历史意识。道德与法治部分加强学生公民意识和价值认同,如第19题,通过典型法律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
 
四、站位学生视角,传递人文关怀的温度
 
考试不应是冷冰冰的知识测试,更应该是一段有温度的旅程,试题应该站位学生视角去思考、去设计、去创制,传递人文关怀,体现学为中心的理念。本卷试图通过试卷形式的创新,呈现丰富的试题内容,地图、图片、示意图、情景对话等形式的创设,在图文并茂中实现命题者与答题者跨时空的互动“对话”。特别是第17题“文物会说话”的创意设计,通过历史文物拟人化的“自我介绍”激发兴趣、启迪智慧、熏染情感,在文化的历史溯源中实现文化的精神引领和价值信仰,在文化传承整合、创新发展中实现优秀文化的育人功能。本卷还结合学生熟悉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创制试题,各中小学正在大力推进的“校长陪餐”“垃圾分类”成了试题中的材料内容;学生积极参与的校园图片展、主题演讲、主题班会成了试题中的设问形式。真实的生活实践,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实际,给了学生更多的认知体验和发挥空间。
 
五、渗透思辨能力,提高逻辑思维的深度
 
思辨能力不但是思维方式的体现,更是学生思维品质的表征。学生在知识储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比较、质疑、甄别、选择的能力,以及透过事物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全面、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各种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本卷遵循“PISA”理念,注重创设各种情境,命制形式活泼的开放性试题,打破学生思维定势,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发挥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思辨能力。如16题第二问答案采用solo分层评价体系设置评价标准,要求学生能与材料建立多重联系并论证,从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等角度回答。材料运用充分、论证严密、表达清晰是对学生逻辑思维深度的一个有效检验。又如20题第三问答案是开放、多元的,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感想,进而延伸学生思维的广度、拓展思维深度。
 
六、落实立德树人,提升价值引领的力度
 
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社会学科还担负着情感培育和价值引领的立德树人功能。答题过程就是学生自省内化的过程,通过字里行间的文字图示、生动形象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看题、审题、解题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提升综合素质。如第17题第三问,学生通过设计介绍词让文物“说话”,在丰厚文物知识的同时,更体味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又如第20题,以时下大力推广的垃圾分类为话题,既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又传播了宁波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先进经验,更是对公民素养和公民行动的价值引领。这是潜移默化的熏陶。(命题组)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