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2019宁波中考语文试卷命题意图
点评:2019宁波中考语文试卷命题意图
 
思考:理念引领,“素养”立意,以评促教
统编教材的教学理念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导向,考试评价应引导教师和学生静下心来多思考、多读书,引导语文教学继续保持理智,回归语文本真,引导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思考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因此,在试卷的选材、构架、设题上都努力体现宁波一贯的命题风格:稳中有变,继承中有创新,体现适恰性,既要适合全体学生,又要体现能力层次,关注男女学生的公平,城乡学生的公平,努力体现语文学习的本意,铸就一份融“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于一体的学业水平考试试卷。
 
总体意图:以学科素养为核心,搭建试卷总体构架
本卷“立足教材”“素养立意”“注重方法”,体现宁波市初中语文教学的命题特色:“积累重要的语文知识和富有意义的语言材料”和“根据不同类型的知识进行合理归类、整理”相结合,“基于文本特质阅读”和“基于PISA阅读教学理念的阅读”相结合,“整本书阅读理念”和“阅读策略、阅读方法”相结合,“立足写作知识的写作”和“个性化写作”相结合。通过“梳理与探究”“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三大实践活动,综合考评学生语文学习水平。整份试卷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学习过程、学习目标暗含其中。积累部分关注积累的意义和方法,渗透“以和为贵”传统文化,并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重视知识的运用;阅读部分的构架依次为:用检索目录、关注情节、主题探究的阅读方法撬动整本书阅读;抓住文本特质阅读文质兼美的散文体绘本故事;用PISA阅读理念阅读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材料;通过关联比较,阅读三则包含父亲深情的家书,并赏读言简有趣的牧童诗。写作部分“挖掘当天新闻素材,写一则消息”这一任务型表达和“向《话说家乡》刊物投稿”这一个性化表达相结合,真正体现写作功能。
 
意图之一:以教材为本,基于教材灵活设题
试题立足教材,活化教材,用考试评价告诉师生平时进行扎实灵活教学的重要性。第1题结合语境辨音形中的“着”出现在教材知识补白部分;第2题专题整理填诗文中的所有诗句均来自课文;第3题“拓展关联知文化”的命题思路是根据教材“以和为贵综合性学习活动”和“活动探究——演讲”,结合九年级写作知识“议论要言之有据”综合思考而成;名著阅读关注阅读关键处,根据教材要求命制,有关《水浒》中有关杨志的回目在教材中也有呈现;《关于薯片的网络阅读》组材命题思路来源于教材“综合性学习——互联网时代的阅读”;新闻写作基于教材“活动探究——消息”。
 
意图之二:以学生为本,基于学生立场选材设情境
基于学生立场命题是宁波初中语文中考命题的一贯追求,本卷阅读材料为文学类文本《月下看猫头鹰》、实用类文本《关于薯片的网络阅读》、文言文阅读三则家书和两篇有关牧童的古诗,这些有意义的阅读语料都符合学生的阅读口味,接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利用这些言浅意深的语言材料,创设“以梳理与探究为主题的学习经验分享”情境、个人阅读情境、“小涛网络阅读”情境、真实的新闻写作情境、“向《话说家乡》刊物投稿”情境,以这些具体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意图之三:以文化为纽带,传递正能量,传承传统文化
本卷无论是选择语料还是设置情境和题干表述都注重文化渗透,以文化贯穿全卷。积累部分呈现“以和为贵”的中华传统文化;阅读部分包含中西方不同的教子文化,感受或默默关注或谆谆教诲的父爱,体会言传身教的伟大的父亲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传统美德;还有古代诗人诗歌中的“牧童文化”。写作部分要求考生将目光投射到熟悉的家乡,从“家乡风味”“家乡风光”“家乡风俗”“家乡风尚”四个栏目中任选一个写作,以独特的视角去发现美、欣赏美、传递美,在写作中渗透家乡文化。这样,考生读题做题的过程不仅仅是完成题目,也是一次感知文化、传承文化的学习之旅。
 
意图之四:以读书为要旨,强调用策略学习,引领教学摆脱“题海”
从今年开始,增加试卷长度,但不增加题量,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提高阅读速度,增加阅读量。整卷不使用陈题,不设偏题怪题,全部原创,且试题灵活。试卷传递“读整本书”的重要性,兼顾必读名著和自主选读名著,体现名著阅读的广度,不在语用上考查名著阅读,关注名著的阅读价值。用学习策略贯穿积累、阅读、写作,第2题的分类整理,阅读中的“检索”“概括”“赏析”“想象”“感悟”等都暗含一定的思维路径和阅读方法,体现“用方法用策略”积累、阅读的理念。以素养立意,以策略解决问题,这样命制的试题依赖题海战术很难得高分,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积累学习策略,培养思维品质,多读一些推荐的好书,厚积薄发才能有好的成绩。
 
意图之五:关注生活,注重实用,引领教学与现实生活对接
实用类文本《关于薯片的网络阅读》的话题来源于真实生活,具有互联网时代的时代特色。第10题、第11题、第12题分别从“判断解释”“整合推测”“得出结论”这PISA阅读的三个阅读层次设题,检测学生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水平和阅读素养,且让考生通过阅读获得网络阅读的经验。写作命题也是如此,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事、场景,结合现实联想并思考。
 
意图之六:参考答案和评分参考具体细致,体现评价的科学合理
语文试卷中客观题目和主观题目兼顾,试题大多采用采点给分,采点给分表述明确;言浅意深的文学作品的深度阅读,应考量阅读的深浅水平,本卷第9题采用分层赋分的方式,按照答题的思维结构兼顾思维深浅层次评分:“单个角度理解‘无声’和‘成长’的内涵,理解肤浅,思维结构单一”为第一层,“多个角度理解‘无声’和‘成长’的内涵,但不够深入;或单个角度理解‘无声’和‘成长’的内涵,理解深入”为第二层,“多个角度理解‘无声’和‘成长’的内涵,理解深入且形成关联”为第三层,这样的层次结构清晰,每一层次中再以“示例”说明,这样拟定的评分参考体现语文考试评价的科学合理性,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命题组)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