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2017年重庆中考作文
专家点评:2017年重庆中考作文
2017重庆中考作文解析
备受关注的2017重庆中考终于在今天正式开考啦!今日教育旗下初中读写指导杂志《读写舫》与往年一样,对此保持高度关注与追踪。除循例在今年第五期《读写舫》上推出特别策划“作文预测锦囊”,更在中考语文结束的第一时间邀请一线名师带来题目解读,希望能给考生和初一、初二年级的同学带来相关写作的启示!
 
A卷解析
(对应考区:重庆主城、长寿区、荣昌区等)
 
解析名师:李永红
                          · 重庆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 重庆市学科带头人
                          · 重庆市第二批国家级教学名师培养人选
                          · 重庆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专家组核心成员
                          
今年重庆中考作文命题在命题形式上,依旧保持命题(半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二选一的一贯风格,命题内容领域依然聚焦于“人与他人”和“人与自我”,表达母题仍然侧重于“成长体验”和“生活哲思”。这样的命题倾向忠实于课程标准“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也与考纲要求“中考作文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关注个体成长,启迪考生思考人生哲理,引导考生聚焦社会热点”相契合。
 
(1)半命题作文
童年会消逝,但纯真让童心永驻;亲人会远离,但思念让亲情长存;朋友会久别,但真诚让友情不老……
 
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题目:______让_______长久
 
>>>>
【命题作文解析】
 
这是一个特殊的半命题,命题形式与重庆市2014年中考作文“为_____画上_____”如出一辙,这个题目适合写记叙文,也最好写记叙文。
写作这个题目的关键首先在于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我认为有以三个思路可供参考:
借一借,跳一跳,反一反
作文试题的引导语可以启发我们选材的思路。引导语有三个关键词,“童年”“亲人”“朋友”。如果以这三个关键词为主要素材内容,我们可以尝试填充出三个完整的标题:
童心让纯真长久;思念让亲情长久;真诚让友情长久。
这样的填充可以很快启发我们选材和确定中心。在题目的关键词上,“长久”一定不要忽略,所谓“长久”,就是时间长度较大,需要突出强调的是人物事件的影响深远。比如写作“真诚让友情长久”这个题目,我们的选材范围是“友情”,即主要材料应该选择朋友之间情感的事情,中心应该确定为“真诚”,可以写自己和朋友间因为矛盾友情出现缝隙,但我们彼此的真诚交流最终化解了矛盾,使我们的友情经常处于“长久”的保鲜状态。这样的故事叙述既可以集中写一件事来表达,也可以写几件事来表达。如果选择几件事来突出“真诚让友情长久”的主题,最好能够以倒叙、插叙等手段,将几件事情集中于一个高度集中的时空里叙述,以免写作的散慢与拖沓。
上面的操作可以启发我们的思路,便于打开我们的思维。但如果仅仅局限于以上三个方面去拟题构思立意选材,将非常糟糕,因为这样促狭的素材空间将必然导致阅卷老师的审美疲劳,影响阅卷老师的评分判断。
引导语只是将素材促狭于“人”这一个领域,我们可以将眼光投向“物”,投向与我们生命紧密相关的事物上。
这需要从我们真实的生活里去选择提取给我们生活生命“长久”影响的事物。比如借鉴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故乡》的材料选择,拟题《老屋让童年长久》,《故乡让思恋长久》等。
   还可以反向立意,结合自己沉溺游戏不能自拔的经历,拟出如《游戏让迷惘长久》这样的标题进行写作。甚至可以借“游戏”进一步构思,拟题《游戏让有趣长久》,写你用游戏的方式学习,将一个个大家认为枯燥无味的学习变得有趣有味,这样的立意就新鲜、新颖、深刻。
 
(2)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枫叶刚长出来时,色彩与别的叶子并没有什么两样,也是青的,也是绿的。
从春天开始生长,直到深秋,枫叶才变得像火一样红。
是秋天的霜打,让枫叶慢慢变红。
很多树的树叶即使到了秋天也不会红起来。让枫叶红起来的是枫叶自己,秋天只是给了它红起来的机会。
 
>>>>
【材料作文解析】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一则富有哲理的文字:枫叶开始与大家一样,随着秋天的来临,枫叶却变得与众不同。为什么枫叶会与众不同呢?除了秋天给了枫叶一个红的机会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枫叶本身,它自己要让自己红起来。这则富有哲理性的文字,借枫叶这个形象,阐释了人生的一个道理:唯有自己主动的变化才可能导致变化。李嘉诚的一句话很形象地阐释了这个道理,“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里面打破是生命!”
用简单的话来概说材料哲理的话,就是“一个人能否成长,能否成功,除了抓住外界的机会之外,关键是自己要有成长的欲望和成功的动力”。
理解了材料要表达的主旨,我们只需要用一个故事,特别是写好自己的故事就可以了。
比如可以这样构思:
我原来是一个非常被动的人,但被班主任老师推上了学校“诗词大会”的展示台。对这件需要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我开始只是被动接招,结果一次活动中大家对我糟糕表现的冷眼和不屑,彻底激发了我的“荷尔蒙”。“再也不能这样过”,我必须要用我的努力赢得尊严,赢得尊重,尊严与尊重,从来就是自己挣得而非别人赐予。这样的豁然开朗让我突然像打了鸡血,我一个猛子扎进唐诗宋词的海洋中,吮吸诗词的滋养。一个月后,在总决赛中,我和我们的团队大放异彩,获得总冠军,我也赢得了最佳新人奖,大家投给我的,是赞许和骄傲的目光。
这则材料的哲理倾向非常明确,构思选材一定要紧扣“生命需要主动,需要自主”这样的方向。偏离了这样的方向,就可能会南辕北辙,失之千里。
 
B卷解析
(对应考区:綦江区、合川区、云阳区、垫江区等)
 
(1)命题作文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的地盘我作主”;但每个人又不是孤立的存在,我们还扮演着很多角色:子女、同学、朋友······
请以“我,不只属于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
【命题作文解析】
 
解析名师:兰 勇
                        · 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高级教师
                        · 曾任校语文教研室主任、备课组组长
                        · 多次参加中考作文专项训练工作
 
“在我地盘这/你就得听我的/把音乐收割 用听觉找快乐/开始在雕刻 我个人的特色/未来难预测 坚持当下的选择/在我地盘这 你就得听我的/节奏在招惹 我跟街舞亲热/我灌溉原则 培养一种独特……”
这是方文山、周杰伦当年为中国移动“动感地带”制作的广告歌——《我的地盘》,很火!因为它迎合了年轻人的活力四射与个性张扬,自信而阳光,不受羁绊。
这个作文是对该观念的反拨,注意:不是反驳,更不是全面否定。提示语分号前的话语就是这个意思:个体独立客观存在,理当受到尊重。只是强调个体独立的同时,不能忽略关联,更不能推卸应当承担之责任。它充分地体现了考试的教育引导功能。
如果就此认为此题主题单一且先定就大错而特错了。如果你自我圈囿,命题人定会大呼“冤枉”的。有很多角色需要扮演就必须丧失自我?不,这非你所愿,也非命题人初衷。
归结起来,此题需要言说的是个体与他人的关系,观点:“不抛弃,不放弃”,既不能抛弃他人,也不能放弃自我。
“观念不及格 其他全部是垃圾”,这是立意,也是关键。
可记叙、描写,也可议论、抒情。矛盾双方的选择可以父母与子女,学生与老师,同学或朋友……可写尴尬与无奈,也可写认同与归依。事例要鲜活,切忌陈词滥调。
 
(2)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下面的三棵树,哪一棵最能触动你的心灵?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第一棵树,长在乱石堆,树根粗大有力,深深扎进石缝里。没有肥沃的土壤,却一个劲儿向上长,枝繁叶茂。
第二棵树,长在人来人往的路边,树冠很大,撑起一大片绿荫。烈日下,总能为路人带来阴凉。
第三棵树,长在公园里,歪斜难看。从来无人理睬,却快活地生长,树枝在风中欢快地舞蹈。
 
>>>>
【材料作文解析】
 
解析名师:李英杰
                        · 重庆市南开(融侨)中学高级教师
                        · 重庆市南开(融侨)中学初中语文教研组副组长
                        · 重庆市南开(融侨)中学初三语文备课组组长
 
首先,从审题来说,这个材料作文难度不算高,基本做到了让学生均有话可说,不易偏题而且优生能够写出深度。这一点很能体现“语用”特征的语文考察。文以沟通,是写作的基本点,所以要保证孩子们能够面对题目有话可说,有话好说。当然,给材料选择,今年高中考均涉及,尽管选择的要求不同,但明显学生的作文自主性更高。
不过,这个作文审题也不是随意为之即可。要特别注意抓住题干表述上的一个句子:哪一棵最能触动你的心。这句话有两个要点: 注意首先是“一棵”,决定了人生态度的选择只能是一种,态度要明确。第二,文章在选材和表达上还要体现一个要点:触动你的心。你所选择的材料要能够体现出对心灵的触动。
其次,从文章具体立意选择上讲,无论那一棵树,你首先得要抓住三个要点:生长环境、形象特点和与人的关系。
第一棵树是庶民的树。没有好的物质条件和成长环境,但依然坚韧向上,身处石缝亦仰望苍穹。着重于表现环境之艰难和自身之坚强努力,昂扬向上!更多的是一种借物喻人型的,类似于林清玄的文章《心田上的百合花》和林希的文章《石缝里的生命》。
而第二棵树是儒家的树。主要是抓住生长在路边,“烈日下,总能为路人带来阴凉。”角度着眼于入世与奉献,是一个常见主题。其立意参考可以是歌曲《好大一棵树》和张晓风的《行道树》。
第三棵树很像道家的树。其核心在于“公园里”,“歪斜难看”,“无人理睬”但“快活地生长,树枝在风中欢快地舞蹈”。这多么像《庄子》一书里提到的那些个高人:支离疏、哀骀它、支离无、瓮大瘿等畸形而自得其乐的人。由此得出立意:生命是自己的,好坏与他人无关。不要太在意别人“有用无用、好看难看”的观点,你应该自己去感受生命的美好。你甚至可以结合《庄子》讲的无用的“大樗”的故事。“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其立意非常近似。
在具体写法上,你可以选择借物喻人,写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某种植物的生活遭遇等。也可以写人,写生活,我们的生活其实也充满类似的题材。这样更好,不容易被判断为扩写材料。当然,也可以议论,三个角度正好可以选择对应的材料,形成对比论证。而且观点容易鲜明。
相关内容